濟公活佛 降
第五回 西天勝景作傳真
詩曰:西天勝景作傳真。造冊成書勸世人。
末法緣機同沐受。發心正信似如春。
聖示:末法之際,眾生福緣深厚,諸宗教脈宏開普度。尤其,鸞門砂盤木筆傳真,妙諦編輯成書,引渡有緣。可也,賢生靈神出竅,吾等著書了。
勇筆:弟子參叩老師蓮駕(緊隨老師信步離堂)老師啊,弟子在著書期間搜羅經典記載之際,忽有一疑,尚請老師開示。
濟佛:賢生僅有一疑嗎?那可真是可喜可賀。
勇筆:老師這話可有點諷刺意味,是否弟子必需有很多疑問才對?
濟佛:賢生太過敏感,五百羅漢自無數劫以來即已下世,難得賢生博覽群經之後,僅有一疑豈非可喜。
勇筆:弟子明白了,那真是失言。弟子詞不達意,是說目前忽有一個疑義,並不代表已全部貫通,以後不會再有疑問了。
濟佛:那麼賢生就說吧,有何不明之處?
勇筆:這五百羅漢修行過程,應該是諸家修子之楷模。但是從累劫以來,為何沒有明確記載?
濟佛:賢生有所不知,在佛說五百弟子本起經中,前廿九品中均有述及佛五百弟子各自起因身。或以無明,或以貪嗔,或以破戒,甚有以父母為起因,述及生平,雖非五百羅漢之身因。但此一五百弟子確為佛弟子,亦為五百羅漢之身,故亦有佛說經為憑。
勇筆:原是如此,弟子愚鈍,多蒙老師開示。咦!今夜走了這許久,怎不見老師要去引見大羅漢,好似悠閒逛街一般。
濟佛:今夜老衲就帶賢生在此大應供之宮,周遊勝境,藉以傳真,好讓世人也多了解西天之勝景。
勇筆:那倒也是,每回著書,來此即要拜謁大羅漢,一番言談下來就要回堂,尚未仔細遊歷羅漢宮勝景。對了,請問老師,面前這片樹林,好像都是菩提樹。怎麼羅漢宮有菩提林?
濟佛:不但有菩提林,還有龍華樹林、紫竹林、香華林、空寂林、琉璃林,賢生仔細看看有何不同。
勇 筆:這一片片不同樹林,好像也透著不同的氣息(原來濟佛老師信步引導在此羅漢宮勝境穿梭,好像每個地方都有一片不知樹名之樹林,原來即是老師所述說之林 名。只見每一林中都有許多羅漢身影,但是每一座林中所耀升之氤氳瑞氣都有色彩強弱等不同現象)老師這裏怎會有如此多之樹林,並且每林均是有一位佛菩薩之代 表徵兆。譬如,紫竹林是觀音菩薩、龍華林是彌勒慈尊、菩提林更是佛祖成道之處。
濟佛:賢生忘了五百羅漢可要身負重興聖教之大命,諸佛菩薩之教行,可在必要參修之列。
勇筆:那這五百羅漢豈非全才了。
濟佛:阿羅漢果,是僅次佛陀之準佛位,更是小乘聲聞第一勝行之聖者。因此這些教行,雖是諸佛菩薩之妙勝義諦,但難不倒這些大羅漢。
勇筆:弟子可真被這自了漢所誤導,以為小乘行者,智慧之修行,一定比不上大乘覺智之修者。
濟佛:那真是不解其義,所謂小乘、大乘僅乃修行方向有所不同而已。小乘由利己修行得圓智再行弘法;大乘以悲憫利他而宏法,但先決條件自己必要有圓智無礙。羅漢果位已盡破諸漏又豈有分別?
勇筆:弟子感恩老師,受教良多。以前總以為羅漢在佛法果位中最低階,沒想到羅漢是準佛位,弟子對大羅漢們是失敬了。
濟佛:好了,這些佛法妙理,往後著書中賢生仍可慢慢參詳。現在賢生看看眼前是何景象。
勇筆:是(只見眼前有點像大狹谷,山勢險峻、激流湍烈,合成一片很深邃的畫面)老師啊,這是什麼?
濟佛:這裡是太始山境,過去九十一劫以來,五百羅漢歷經下世重興聖教,第一世成羅漢果,即是在此。
勇筆:原來此處是羅漢証果之勝境,難怪放眼看去有點像洪荒時期的景象。
濟佛:行了,吾等今夜先到此為止,回堂吧!
勇筆:是(在回堂路上)老師啊,今夜遊此勝境,弟子感覺往後著書,拜謁羅漢以及遊訪勝境,是否可以兩線併重,一一作此遊訪著書?
濟佛:賢生有此意願,著書領命是由賢生受旨,老衲當然會予周全。好了,已到貴堂,賢生靈神投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