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在歷史上曾經寺院遍佈,僧侶如雲。但在如此眾多的寺院中,只有一座是以個人的名字為號的,那便是德慧伽藍。德慧生活在公元五世紀未至六世紀初,是南印度人,於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出家,為唯識學派的著名學者,是唯識十大論師之一。其著作今存《隨相論》一卷。德慧伽藍則是人們為紀念他的功績而特意為他建造的一座寺院。
目前分類:7.佛教小故事 (60)
- Mar 29 Mon 2021 08:06
[佛教故事]德慧伽藍(德慧菩薩)
- Mar 29 Mon 2021 08:05
[佛教故事]賜錢招嫉(如意論師)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佛陀去世一千年後,印度健馱羅出現了一位名叫如意的論師,少年好學,才辯超群,僧俗二道對之極為敬仰。那時,健馱羅國王的名字叫超日王,喜歡佈施,常聚有餘以給不足。又好騎馬打獵,遊戲玩樂。有一次,國王打獵時圍住了一頭野豬,卻終於被那野豬逃走了,不知去向。國王於是發佈文告說:「有尋知野豬蹤跡者,賞金錢一億。」這樣的賞賜應該說是極重的了,但與如意論師相比便算不上什麼。如意論師有一慣例,凡請人剃頭一次,便賜給金錢一億。健馱羅國的史臣覺得把這兩件事記在一起肯定會很有趣,便在史書上同時記錄下來。後來國王翻閱史書,見到了這兩條記載,心裡立即不快起來,認為自己受到了如意論師的羞辱。他想:自己尋野豬賞錢一億不過是偶而一次,和尚的頭卻是常剃的,如意論師每次都賞給理髮匠一億,這不是說他一個出家和尚比我堂堂國王還富有嗎?真是氣煞我也!自此之後,健馱羅國王心中怏怏不樂,總想藉機侮辱如意一番,以洩心頭之恨。
- Mar 29 Mon 2021 08:04
[佛教故事]護法學話(護法比丘)
護法是印度佛教史上的有名高僧,約生活在公元六世紀之間,是佛教著名的理論家。他祖述世親的學說,著成《成唯識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名星鉅子。他的學說由玄奘傳入中國,形成了法相唯識一派,對中國佛教也發生了極大影響。據說,護法早在少年的時候便已成名,成名的原因則是由於與一名外道論師的辯論。
- Mar 22 Mon 2021 20:15
[佛教故事]那爛陀寺(婆羅阿迭多王)
那爛陀寺位處古印度摩揭陀國境內,是印度佛教史上最大的寺院。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記載,該寺「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台星列,瓊樓嶽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牖,交日月於軒簷,羯尼花樹,加以流水逶迤,青蓮菡(?),暉映其間,森疏其中..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 Mar 22 Mon 2021 20:14
[佛教故事]賢愛破邪(賢愛比丘)
玄奘法師留學印度時,有一次來到了摩臘婆國西北二十餘裡處的婆羅門村。此村之外有一大坑,只要下雨,地上的水便流入坑中。然而奇怪的是,無論有多少水流入,此坑總不見滿,至多十幾天,坑中的積水便又消失了。當地村民說,這個大坑是一個傲慢的婆羅門身陷地獄之處,而他入地獄的原因便和佛教有關了。
- Mar 22 Mon 2021 20:14
[佛教故事]俱舍之雹(世親菩薩)
世親論師早年是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學者,曾著《阿毗達磨俱舍論》,弘通此派的教義學說。當時,說一切有部的教理已經落後於時代,在其他教派的攻擊批判之下,經常是紕漏百出,矛盾難通之處屢見不鮮。這使說一切有部成了人們的進攻對象,更使說一切有部在佛教中處於非常難堪的境地。世親為了挽回這種局面,在著作《阿毗達磨俱舍論》時就沒有死抱教條不放,而是依理思考,融入了其他一些教派的合理觀點。這本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好事,有利於理論的完善與提高,但在保守的說一切有部學者看來,這便成了天大的逆事,必要群起反擊,以「撥亂反正」,恢復傳統。其中以眾賢論師的「成就」最高。
- Mar 18 Thu 2021 21:13
[佛教故事]佛子受鞭
據說,當世親生活於世的時候,印度的另一學派數論派中出現了一位能辯之人,名叫頻闍訶婆娑,譯過來稱作「山住」。因其能辯,給佛教造成了一些威脅。
- Mar 18 Thu 2021 21:12
[佛教故事]世親偷法
大約在佛陀去世後五百年,佛教內部已是宗派林立,異說紛呈。有一派名叫說一切有部,音譯為薩婆多部,是諸多派別中勢力較強的一家,傳法的中心位於北印度罽賓一帶,即是今日的克什米爾地區。此派勢力雖然較大,但內部也已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了一些理論之爭。
- Mar 18 Thu 2021 21:11
[佛教故事]兄弟相傳
大約在西元四世紀的時候,北印度富婁沙富羅國住著一戶姓憍屍伽的大戶人家。父親是位國師,母親名叫比鄰持,兩人共生了三個兒子,老大叫無著,老二叫世親,老三因母起名,名叫比鄰持子。這三人後來皆出家學道,信持佛法,成了佛教有名的高僧大德。
- Mar 16 Tue 2021 04:01
[佛教故事]提婆之死
提婆是龍樹門下高足,繼龍樹之後繼續於南印度傳播大乘佛教。據說,他曾像龍樹一樣,也感化過一位南印度國王,使之皈依敬重佛法。
- Mar 16 Tue 2021 03:59
[佛教故事]天狗之論
在古印度缽羅耶伽國(今阿拉哈巴德),曾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此寺院所以有名,是因為提婆菩薩曾寓居此地,作《廣百論》,挫敗外道。提婆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以長於辯論著稱,據說在辯論時經常是字字珠璣,妙語連發。下面便講提婆與一名外道論辯的故事,其語句之詼諧幽默是佛教史上少見的。
- Mar 16 Tue 2021 03:58
[佛教故事]重擊犍椎
犍椎是佛教聲器,即鐘、磬之類。每有法會,擊犍椎以召集眾僧。《釋氏要覽》解釋說:「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椎也。」由於犍椎有召集眾僧之用,故在印度佛教史上,一所寺院能否擊犍椎,便是此寺院是否正常活動的重要標誌。
- Mar 08 Mon 2021 08:55
[佛教故事]提婆誘化(提婆菩薩)
一般來說,宗教總是與迷信分不開的,兩者可謂同理連枝,榮枯與共。但事實並不盡然,宗教也有反對迷信的時候。以空為宗的大乘佛教中觀一派便是如此,他們的教義中無神與反迷信的內容非常之多,而且反得極為徹底。且不談其教義到底如何,這裡卻有一個大乘教徒破斥世俗迷信的故事。
- Mar 08 Mon 2021 08:54
[佛教故事]一針投水(提婆菩薩)
當龍樹的名氣傳遍印度,越洋跨海,遠播獅子國的時候,獅子國提婆的名字也時常傳入龍樹的耳中。那時,龍樹已經年近老邁,住在南印度憍薩羅國弘傳佛法。提婆卻是年輕氣盛的少年婆羅門,當他聽到龍樹的名字後,便不遠萬里,跨洋越險來到憍薩羅國,要求與龍樹論法。下面便是兩人論法的故事。
- Mar 08 Mon 2021 08:53
[佛教故事]隻眼提婆
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中,提婆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他出生在今日的斯里蘭卡,後到南印度跟隨龍樹學習大乘佛教,終成為著名的大乘論師。但提婆卻是有個生理缺陷的人,據說只有一隻眼好使,另一隻眼卻失明了。他的另一隻眼是怎樣失明的呢?佛教有一個故事流傳下來,正好是解釋提婆失明之原因的。
- Mar 08 Mon 2021 08:52
[佛教故事]點石成金
古印度憍薩羅國西南三百餘裡,有一座黑峰山,拔地而起,聳立雲端,峰岩峭立,氣勢磅礴。此山中有一座佛教寺院,長廊迴繞,重閣高臺。依山勢而建,每閣分作五層,每層各有四院,皆鑄純金佛像,飾以重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微,擔得起巧奪天工四字。更有甚者,有一注清泉自黑峰山上飛流而下,直瀉院內,在台榭亭閣之間瀠洄流繞,往來曲折,猶如白練舞於空中。到了晚上,燈火齊明,光輝映射在流水之中,火樹銀花,又構成另一番奇妙的景緻。這所佛教寺院是憍薩羅國引正王為龍樹所建,建造時還留下龍樹點石成金的一段故事。
- Mar 04 Thu 2021 20:59
[佛教故事]龍樹從軍
龍樹在印度是家喻戶曉的,但在佛法盛行的年代,最敬重他的應該說是南印度人民。傳說,當龍樹去世後百年左右,南印度諸國都為他立廟供奉,禮儀之重,香火之盛,不在佛陀之下。這是有原因的。
- Mar 03 Wed 2021 21:07
[佛教故事]入海求籍
大乘佛教起源於何時,是佛教學者爭論不休的問題。然而大家一致公認的是,大乘佛教在印度是因龍樹菩薩而盛大起來的。按照佛教自身的說法,龍樹並不是大乘佛教的創始者,只是其解釋與宣講者,因為早在龍樹之前,大乘經典就已經成立了。有關大乘經典成立的說法,佛教有四種傳說:一是說在第一次結集時,除了編輯小乘三藏之外,同時編成了大乘八藏。二是說文殊、彌勒同阿難等人於鐵圍山結集了大乘經典。三是說在鐵圍山外,天人二界之間,結成大乘法蘊。四是說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另有大眾比丘自行結集,其中有大乘經。雖有如上四種不同的傳說,但各傳說一致認定,大乘佛教在結集時是無人能理解的,難以得到人們的信仰與敬重,因而只好藏在龍宮世界,留與日後的有緣人了。
- Mar 02 Tue 2021 07:53
[佛教故事]輕浮少年
「在大批有大智慧的人們之中,龍樹菩薩槐然成為印度產生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生活在迦膩色迦王的時代,約在西元開始的時候。他是制定大乘教義的主要負責人。他的思想之有力和大膽是驚人的,他並不怕他的結論會被大多數人認為驚世駭俗。他用嚴酷的邏輯一直追棕辯論,甚至於連他自己所信仰的都加以否定..他就這樣繼續推究,以至於一切都沒有了。」這是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為龍樹做的評語。龍樹的名字許多人都不感到陌生,因為他太有名氣了,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又有許多優秀的佛學著作流傳下來,激發著人們的思想,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可謂世界文化史上的巨星。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龍樹年輕的時候不過是個花花公子,輕浮少年,雖有學識,卻恃才自傲,幹了些很不光彩的事。
- Mar 01 Mon 2021 07:47
[佛教故事]美名童子
在佛教史上,絕大多數名僧大德都是具大智慧的人物,有許多人甚至在童年時代就已博取了聲名,印度的龍樹如此,來漢地傳法的鳩摩羅什也是如此。前者少年時代學習婆羅門教,後者自幼隨母出家學佛,皆以學識淵博著稱。他們所以能以年少聞名,除了確實有些聰明之外,大概也是勤奮治學、刻苦讀書的結果,這也是大多數僧人少年出名的訣竅。然而,也有例外。印度的鳩摩羅馱也是少年出名的人物,但其出名卻起因於一件平凡小事,與刻苦攻讀倒沒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