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降
專注之迷離
修道之行者在發心與意志上大都無可挑剔,因為對於修道必須有所志趣才會去親近以及行持。但是有所志趣而行道卻並非即是等於可以成道,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難關須要修行者去克服;因而這個過程形成許多阻障,打退了許多行者的志趣與發心。
淺舉例子而言:在各宗脈的行者當中,有一條簡單的戒律-持齋,這個齋字即已引發諸如「只戒心齋而不戒口齋」,意即只要心地仁善又何須拘泥於吃素齋戒?如 此使得許多人因此而有所藉口。實則心齋不只於心地良善,而口齋更不止於吃素而已;心齋之仁善要起於「起心動念」,而更實踐於「言行舉止」;口齋除了實踐於 吃素之外,更要上溯於起心動念,而戒口欲之望。因此在整個戒律中均有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之涵蘊深意。再諸如修行者之執著,有分成蛋類、乳類,以及煙草、蔥 蒜,以至酒類是葷是素?兩皆有者支持,乃又形成爭議!非止於此,更有甚者執著于修行法門,悉皆以為我所修行為高,其他皆為低下,因而形成教爭謗道。在修行 者心中除了對修道之志趣以外,可能一切都可以成為爭執之議題;因而修道的過程不但不能萌生智慧,反而愈修愈迷糊,也因此打退了許多修行者之善慧發心。
如今各宗脈之修行大抵有以練坐之功,或者道家之養生煉氣,或者佛門之禪坐見性,更有鸞門及至一貫道之修子或以靜坐練靈,或以靜坐定心,諸如這般修行悉皆 無誤,卻錯在修行者之各自執著。有者以為靜坐不但無法靜心,反而導致走火入魔;有者以為光是打坐,不事行持,何能成道成佛而加以貶斥!不論基於何種理論悉 皆有所根據,是有人因靜坐而入魔,也有人靜坐一生而無所成,但是這只是其中少數而已,因為各自的行持不對,導致入魔。靜坐乃是在凡人紊亂複雜的腦神經運作 下,將腦與心分開,亦即腦神經運作不息,但心神卻使之沉穩而平靜;只不過修行者在屏息制念之下,中樞腦神經仍然運作不停,乃使其他識根更為敏銳,因此往往誤執靈通而入魔,一生坐工無功,只是不知如何明心見性而入禪機,或者煉氣聚靈以培元固本,終致無功。
總而言之,修行之路本就在磨練凡軀,以淨夙世業累,若不能在修行過程謹慎,修行漫漫道程絕非一蹴可及,若執于修行之立見其效,則註定道程不進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