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二回 遊彌勒淨土世界()

濟公活佛 降 乙丑年十月初一日天筆蔡生扶

偈曰:人人本有牟尼珠。照耀佛性遍光明。

   只因三毒貪瞋痴。矇蔽遮蓋墮幽冥。

濟 佛曰:從前有一位父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夠吃苦耐勞,能夠學得一技之長,以便將來可以開創事業,所以就把他送到一位遠親家裡學習技藝。可是,不巧隔年這位 父親便去世了,一些親友也趕快轉告他的兒子回來辦理喪事。於是這位青年聽到此消息,就趕快回家辦理父親喪事,才發現他父親留下一隻大鐵櫃及一張字條寫著 「低心下氣」。但是這位青年一直想著鐵櫃反而不去關心「低心下氣」這句遺言。心裡直想「這鐵櫃裡面一定放了不少寶物,如果我請人來打開,那麼櫃子裡的財寶 就曝光了,那多不安全。」於是就想自己把它打開,但是鐵櫃太厚了,也太重了,這位青年無論怎麼敲,怎麼打,還是打不開,他失望之餘,每天失魂落魄的過日 子。突然他想到「低心下氣」四個字……喔!對了,父親生前留下遺言,要我「低心下氣」莫非是要我低心下氣的請示別人,但是要請示誰才可靠呢?於是他才想到 出家人是最可靠的。 所以他在附近的地方找到一座佛寺,請示寺裡的師父,把父親留下的鐵櫃及遺言告訴了師父。

師 父告訴他:「阿彌陀佛!年青人,你父親要你「低心下氣」,莫非就是要你」低下頭,熄去心頭火。」你就會發現鐵櫃的鑰匙。這位青年,就照著師父所說的話,低 下頭,熄去心頭火,果然看到鐵櫃下面夾著一隻鑰匙,也就打開了父親留下的鐵櫃,更得到了一切的財寶,作為他以後創業的資本。佛云:「人人皆有佛性」,可見 人人皆有牟尼寶珠,更由此可知佛性及牟尼寶珠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可成佛,只是這顆牟尼寶珠不能發出智慧的光輝,那是因為牟尼寶珠被三毒 (貪、瞋、痴)給鎖住了,無論你怎麼打,怎麼敲,三毒的鐵櫃是打不開的,也唯有放下頑強的固執心「低心下氣」的去看經典善書或請示師父,才能打開三毒的鐵 櫃,發揮牟尼寶珠的智慧光芒。

蔡生曰:哈哈!師父的智慧果然高明,講故事還附帶寓意甚深的道理?的確也是,人人皆有佛性,但是佛性都被遮蔽了,必須以自性的牟尼寶珠去普照它,才能使佛性更顯現。

濟佛曰:好了!著書時間已到,賢徒準備起程。

蔡生曰:弟子已安坐蓮台,請 恩師出發吧!(眼看濟佛與蔡生如一縷輕煙般飄失於南贍部洲又出現於兜率天的彌勒淨土世界,有十多位羅漢早已預知濟佛來到,所以已準備迎接,並互相行禮問訊……。之後,蔡生似有疑問請示諸位羅漢。)

蔡生曰:弟子請問諸位 尊者,在書本上或口頭上常有許多人引用「龍華三會」這四個字,是否可請諸位 尊者開示呢?

羅 漢曰:好的!所謂「龍華三會」是指彌勒菩薩將於未來五十六億萬年後才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大轉法輪,「龍華」是樹名,其樹枝幹高大雄偉壯碩,如龍盤空之 狀,而且開滿燦爛之花朵,又能結豐碩之果實。「三會」乃是有三次說法大會,度人無數之意,其實當來下生彌勒佛將來下生人間何止說法三次,只是這三次的說法 能度無量無邊眾生,所以又有稱為「龍華證果」。

蔡生曰:為什麼人間成佛者,須住兜率天呢?

羅 漢曰:賢生問得甚好,因為「無色界」已入無形,空寂了無,不能說法。「色界」雖有色身但深入禪味,難以利益廣大眾生。所以下生人間成佛者皆先居住於兜率 天,如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前,亦是先居住兜率內院。然後在二千多年前下生在南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最後更在菩提樹下證得正等正覺的佛果。彌勒菩薩知道這個 消息之後,也體悟人世間的生滅無常,為了追隨佛陀出家,因而捨棄一切人間的享受,掃去塵欲,至心虔誠的皈依佛陀座下,成為祂的出家弟子。

蔡生曰:請問 尊者,佛陀的出家弟子很多,為什麼只有彌勒菩薩會成為釋迦牟尼佛之後的成佛接棒人。

羅 漢曰:差哉!善哉!賢生問得好,這一切都是因緣因果關係的促成,想當初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曾在弗沙佛座下,同發菩提心,同有一顆普度眾生的心,更同有一 心成佛的願望,只是後來彌勒菩薩一時貪於名聞利養,所以至今尚未成佛,而釋迦牟尼佛則精進,忍辱修持,所以早一步成為賢劫的第四位佛,彌勒菩薩則成為第五 位佛。

蔡生曰:再請問 尊者,人間都把彌勒菩薩的形像,塑造成袒胸露腹的模樣,這是為什麼?

羅 漢曰:這是因為彌勒菩薩曾經化身示現人間,有一次祂以長耳袒胸露腹,左持錫杖荷著布袋,右手提著羅漢珠,四處托缽行乞,一有多餘食物則放入布袋之中,因此 人稱為「布袋和尚」。有一天祂走入浙江省天童寺的五觀堂(出家人吃飯的飯廳)就坐在中央的首座上,這時僧值師看到了,就立刻前去喊祂下來,又叫行堂師把祂 拖下來,但是布袋和尚坐著就像磐石一樣,動也不動,這時候僧植師非常生氣,伸手就往布袋和尚的耳朵一拉,想把祂拉出去,於是轉身就往外面走,想不到布袋和 尚的耳朵被僧值師拖了一丈多遠,身體仍然坐得好好的,一群出家人看得都嚇壞了。這時候方丈和尚(寺主)來了,僧值師還以為方丈和尚會給布袋和尚一巴掌,那 裡知道反而對布袋和尚說:「請寬怒他們的無知吧!」於是布袋和尚每到午供的時候就坐在中央的首座上。有一天祂坐在殿前,向大眾告辭,並留下一段

遺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於人,時人自不識。」

就此坐化而去。

從此以後寺院的五觀堂中都紛紛供奉彌勤菩薩

聖像,而且還以布袋和尚的模樣供奉呢!彌勒菩薩以布袋和尚大肚包容的模樣乃是要世人,心胸寬大,包容萬物,如有一段忍辱偈曰: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彌勒菩薩以布袈和尚滿腔歡喜的模樣,乃是要世人,面露笑容去待人接物,不要愁眉苦臉,面帶感傷。因為「眼前都是有緣人,怎不滿腔勸喜;世上盡多難耐事,何妨大肚包容。」

蔡生曰:是的!正如人間有許多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對聯,是這樣寫著: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又有一幅對聯: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羅 漢曰:因此彌勒菩薩化身示現人間是有祂的教化意義的,而且彌勒菩薩在多劫以來,即修行慈心三昧,如心地觀經云:「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由以 上兩句經文,即可得知彌勒菩薩從初發心即不食肉,所以祂常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這就是一切眾生本性平等,無有高下的原理。彌勒菩薩又以「梅怛 利那」為姓,「阿逸多」為名,「梅怛利那」翻譯成中文為「慈氏」。「阿逸多」翻譯成中文是「無能勝」。為何彌勒菩薩以慈氏為姓,乃是二千多年前彌勒菩薩出 生在波羅奈國劫波利村的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時,其母個性一向不柔順,但是自從懷下彌勒菩薩時,心地變得非常慈悲柔順,所以就以慈氏為姓。以「無能勝」為名, 乃是彌勒菩薩擁護眾生,至慈至極,沒有人能勝過她,所以才稱祂名為「無能勝」,由以下這段偈頌,作為慈悲無能勝的表達,是最恰當不過了。這段偈頌是前太虛 大師所作的。

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及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眾生。

處於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恆說不退行,無數方便度人天。

彌勒菩薩如此的慈悲,如此的為慾界眾生擁護度化,所以慾界有情眾生,當常常繫念祂,親近祂,稱念祂(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修諸功德,斷諸惡業,發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有一天善德聚成,功圓果滿,上生兜率陀天,過知足、喜悅、清靜的日子。

濟佛曰:賢徒!時候不早了。

(此刻蔡生彬彬有禮向諸羅漢頂禮辭行,濟佛亦即刻帶引蔡生回南贍部洲。)濟佛曰:聖天堂已到,賢徒下蓮台,魂魄投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fuder 的頭像
    myfuder

    積德改命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