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輪迴之說,現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答]理之所在,便當信受,何論釋典,何論儒書。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則孔子一生言語,得傳於後者,無幾矣(一部《論語》,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記載所無,便為儒者所弗道。則六經(*漢以後指儒家的六部經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四子(*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書中,孔子從無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將身為儒者,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況『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即是輪迴之理。《中庸》論誠,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皆寓循環無窮之意。其不能如釋典之詳明者,只因入世聖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何足為病?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暖氣雖遇春始見,然一陽初動,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間萬事皆然,何獨於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學)。
[問]佛教之來,始於東漢,故輪迴之說,多在漢後,唐虞三代時,未之前聞也。[答]噫!可謂枉讀古人書矣。且而不聞鯀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出《史記正義》,熊音乃平聲)?不聞衛康叔,見夢於襄公之妾乎(出《史記》)?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不聞杜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傳》)?不聞狐突遇太子於下國,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不聞吳王殺公孫聖於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應乎(出《法苑珠林》)?不聞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出《吳俗傳》)?若是者,試問在漢明帝前,抑在漢明帝后乎?吳季子曰:『骨肉復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問]忠臣孝子,自當千古不磨。帝君七十餘化,固無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後,魂魄散矣,安在曠劫長存?[答]形有大小靈愚,性無大小靈愚。若一為庸夫,遂爾磨滅,則帝君邛池方化時,不過寸許小蛇耳,散莫易散於此,今日何以復有帝君?
[問]歷觀記載,信知三世之必有,但近見朱子《小學》,謂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是以生疑耳。[答]《小學》所引範文正公(*范仲淹)語,謂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客曰:『亦朱子之言也』。答:『然則既已形滅神散,更有誰人羞見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滅,誰復見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後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義,本於空谷大師《尚直編》)。夫啖果者先除其核,食肉者務去其骨。子讀《小學》,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堯舜周孔,儒宗之山斗(*泰山北斗)也。然在《虞書》,則曰:「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夢寐而親姬旦,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也。謂先儒之言當信,則堯舜周孔愈當信。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何有於先儒?況人死果若散滅,則先儒雖賢,今日亦在散滅之數。春秋二祭,可以不設,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則散滅之說,為後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後世乎?孟子讀《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況《小學》?』
[問]神明不滅,還復受生。既聞命矣。若謂以人化獸,以獸為人,吾不信也。[答]形隨心變,一念仁慈,人天儕伍。一念凶惡,鬼畜胚胎。善惡既互為而不純,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恆。若雲人定為人,獸定為獸,則初分人獸時,不亦偏枯之甚乎?
有人問一僧云:『人之體何以直行,獸之身何以橫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獸之前世心橫,故今世之身亦橫。』夫心直心橫,頃刻變異,其形則為人為獸,豈非顛倒無常者乎?又人唯有慚有愧,故人則有衣;獸唯無慚無愧,故獸獨無衣。又人唯有福,故隨冬夏而遞更裘葛;獸因無福,故歷寒暑而止此羽毛。又人於宿世,常發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信三寶語,故今世隨心所發,口中能歷歷道之;獸於前世,常作惡語、妄語、訐人隱私語、斗構是非語、穢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故今世有口無言,縱飢渴垂斃,而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辯(此亦格物之學)。
【白話譯文】
問:「輪迴之說,現實中固然是有,但只是出自佛教典籍,孔子未曾明說啊?」答:「只要符合天理,便當相信接受,無論是出自佛典,還是來自儒書。若必得出自孔子之言才信,孔子一生之言語,得以流傳後世的並不多(一部《論語》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說的,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記載所無,就認為儒者對此不值一談。則六經四書中,孔子從無一言提及自己父母,難道後世身為儒者,也不當談及自己父母嗎?何況《易》中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即是輪迴之理。《中庸》論誠,不言物之始終,而說物之終始。《周易》六十四卦,不以既濟為終結,而以未濟為終篇,皆隱寓循環無窮之意。其之所以不能如佛教典籍闡述得那麼詳明,只因為世間聖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之事罷了。《中庸》中明明說,至理論至極處,即使聖人也有所不知。又何足懷疑呢?」◎桃李雖到春天才開花,而萌芽初伏卻在葉未黃落之時。暖和的氣候雖到春天才出現,而一陽初發卻是在冬至寒冷之際。世間萬物循環皆如此,何獨於人之生死輪迴而懷疑呢?
問:「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時,所以有關輪迴之說,多在東漢以後。唐堯、虞舜乃至夏、商、週三代時,未聽說過有輪迴之事啊?」答:「唉!真是枉讀古人書了。難道沒聽說過鯀(夏禹父)奉堯帝之命治水,九年未治平,被處死羽淵,其神識化為黃熊(熊,音乃,平聲)嗎?沒聽說過已逝之衛康叔託夢告訴衛襄公之小妾,要轉世做她兒子嗎?沒聽說莊公八年,齊襄公在貝丘打獵,見一大豬,而隨從者都見大豬是已死公子彭生所變嗎?沒聽說過被周宣王所殺之杜伯現出人形,拉開赤紅色弓箭射殺宣王嗎?沒聽說過僖公十年秋,狐突於下國遇見已死太子申生;宣公十五年,有一位已死老人結草幫魏顆俘獲秦國大力士杜回,作為報答魏顆曾救其女兒之恩德嗎?沒聽說過成公十年,曾被晉侯所殺之趙同、趙括化作兩個小鬼潛居於晉侯之膏肓處嗎?沒聽說過吳王夫差於胥山殺死公孫聖,太宰三呼公孫聖,而公孫聖三應嗎?沒聽說過越軍祭祀伍子胥時,只見酒杯一動,酒便被喝盡嗎?以上諸事,請問是發生在漢明帝之前,還是在漢明帝之後呢?吳國延陵季子說:『骨肉軀體歸葬於土,是命之歸宿。而魂氣,則無處不可以去。』或許可從中悟出些道理。」
問:「忠臣孝子之魂魄,理當千古不滅。帝君七十多次化身,固然無可懷疑。至於凡夫俗子,一死之後,魂魄隨即消散,何能曠劫長存?」答:「形體雖有大與小、聰敏與愚笨之分,而真性並無大與小、聰敏與愚笨之別。若一為庸夫,魂魄隨即磨滅,則帝君在邛池轉世化生時,不過寸長小蛇罷了,散莫有比此更容易散的了,今日何以還有帝君呢?」
問:「遍讀各種記載,信知三世輪迴確實是有。但近見朱熹《小學》,說死者形體既已朽滅,神魂也隨之飄散。因此心中又產生疑惑。」答:「《小學》上還有一段引自範文正公的話,說因祖宗積德百餘年,才有我今天為官之福澤。倘若我獨享富貴而不體恤賙濟宗族,他日有何面目見已逝之祖宗呢?此也是出自朱子《小學》之言吧。」客人說:「沒錯,也是朱子之言。」「那麼,既然形體朽滅神魂消散,更有誰人羞見祖宗呢?且祖宗也已形滅神散,又有誰還能見此不恤宗族之不孝子孫呢?《小學》前後所說,豈不是自相矛盾?吃果子先要除其核,吃肉定要去其骨。你讀《小學》,為何偏要取其骨而啃,擇其核而吃呢?況且堯、舜、周公、孔子,是儒家宗師中的泰山北斗,然而《虞書益稷》上則說:『祖先降臨。』《周書》中周公祝禱太王、王季。文王說:『我像祖考先王一樣仁義,且能奉事鬼神。,孔子則於彈琴時會晤文王,於睡夢中親見周公。儒書中諸多記載明明都認定前人的神魂是不散滅的啊。倘認為像朱子這些先儒之言當信,那麼堯、舜、周公、孔子就更當信。若認為堯、舜、周文王、孔子不足信,又哪有先儒存在?況且若人死後神魂果真散滅,那麼朱熹這些先儒不管有多賢明,而今也同樣早歸散滅了,春秋二季之祭祀,便可不必舉行。倘若現今仍行春秋二祭,則形滅神散之說,作為他們的後人首先就不當信奉了,又憑什麼來說服天下後世呢?孟子讀《書武成》,只擇取其中二、三策,何況《小學》呢?」
問:「人死神魂不滅,還會再轉世,我已聽明白了。若說人死後轉生為獸,獸死後轉生為人,我不能信。」答:「形體隨心念而變。一念仁慈,可躋身人天。一念凶惡,即種鬼畜胚胎。既然為善為惡互相夾雜不純,則為人為獸也輪迴轉換而不恆常。若說人死定還為人,獸死定還為獸,那麼造物者初分人獸時,豈不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問一僧說:「人之身體為何直立而行,獸之身體為何爬而橫走呢?」僧說:「人之前世心直,所以今世之身也直。獸之前世心橫,所以今世之身也橫。」心直心橫,頃刻變異,因而形體倏忽轉世為人,倏忽再世為獸,豈不是顛倒無常?又因為人知慚知愧,所以人則有衣。獸無慚無愧,所以獸獨無衣。又人因行善修福,所以隨冬夏而更換裘葛。獸因無福,所以無論寒暑都只有一身羽毛。又,人於前世,常說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信三寶語,所以今世隨心所想,口中都能——說出。獸於前世,常說惡語、妄語、訐人隱私語、斗構是非語、穢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所以今世有口而不能說。縱使飢渴瀕死,也不能開口乞食。即使刀刃刺心,也不能出言辯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