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廿回 訪 觀世音菩薩(二)

濟公活佛 降     丙寅年三月初一日天筆蔡生扶

  偈曰:道門紛爭未日休。大海何曾拒江河。

     寬心且學天和地。明理但將心性修。

濟佛曰:道是非常微妙,難以言諭,難以表達的,所以

    一切的言語或交字上的描述,只能給「道」做

    個剖析解釋及指示方針而已。可是當人領悟「

    道」的時候,是「萬法皆備,萬法皈心」更不

    可說,不可得。如釋迦牟尼佛說法萬千,但為

    了不讓弟子執著文字與形象,所以,以拈花微

    笑去考驗弟子對道的體悟,很可惜只有摩訶迦

    葉能夠領悟而會心微笑。

    今天大道普傳也是一樣,各說各有道,說得頭

    頭是道,其實真道自在人心,找道的人已經離

    道、迷道。

    因為「是心是道,是心是佛;心即是道,心即

    是佛。」言語文字只是「道」的反射作用而已

    ,反射正確可明心,反射錯誤即迷昧。

    就好比照鏡子一樣,照一面明鏡可以清楚的看

    清自己,反之,照一面有破裂或是模糊不清、

    凹凸不平的鏡子,即不能看清自己。

    從經典善書所表達出來的言語文字即是一面鏡

    子,但是這面鏡子只能反照人的本性,世人照

    鏡子修整自己的容貌,修道人以言語文字作為

    本性的鏡子,時時反照自己、修整自己,使它

    圓滿清淨。

    因此各宗各教的教義,皆可說是各種人性的鏡

    子,它只是反射本性的工具而已,因為鏡子的

    影像並非真正的你(外殼),真正的你是在你

    的心中(本性)。

蔡生曰:可是為何有人一直讚賞本教之真呢?

濟佛曰:因為他已明白看清自己,進而改過自新,這是

    由他信仰的宗教所得來,所以在他的心目中,

    以為他所信的宗教才是真實的,其他都不是真

    實的,進而排斥、毀謗其他的宗教,這是主觀

    意識的作祟,因為教義各種不同的地點、不同

    的時間、不同的人物而產生啟示與覺醒的作用

    ,但並不能使每個人都能達到此一作用。

    因此各宗各教的經典文字、語言,只是道的工

    具而已,就好像雕刻仙佛的剉刀、刻刀一樣,

    剉刀、刻刀並不能代表仙佛,可是木頭經過雕

    刻師一削一刻的雕琢下,便可成為仙佛的形象

    ,讓人供奉在廟裡受到世人的崇拜。

蔡生曰:大道紛爭已久,世人的信仰也如入迷魂陣中,

    不知何教好,何教不好?

濟佛曰:各宗各教有它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有護道之

    士,有毀道之人,受益即說好,未受益即說不

    好,領悟之人即說好,未能領悟即說不好,適

    合他修持即說好,不適合他修持即說不好,這

    是層次、智慧、環境不同所產生的現象。

    而各宗教的好壞完全要視領導人的方針而定、

    智慧而定、宗旨而定,方針錯誤即偏,智慧不

    足即迷,宗旨不對即邪,視各辦道之人而定,

    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一意以人言亦言,不分青紅皂白的毀謗到

    底,反而失去宗教家的寬容涵養。失去寬容涵

    養何來中道,沒有中道思想即不能超越。如賢

    徒看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

蔡生曰:非男、非女,超越男女假相。

濟佛曰:是的,超越男女的假相慈悲濟世即是「菩薩」

    ,超越左右、前後、上下、是非即是「中道」

    。超越心靈的束縛即是「解脫」。因此各宗各

    教只是境界、層次的不同而已。

    而觀世音菩薩是超越境界、層次的大佈道家,

    大慈善家,他為了教化世人能以各種不同的形

    象、不同的面目去親近世人,教化世人,博得

    各宗各教的尊敬,得到家家觀世音的禮拜。

    今天觀世音菩薩又在兜率淨土說法,片刻即將

    結束,我倆快前去拜訪祂。

蔡生曰:是的,弟子已準備妥當,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已到兜率淨土,賢生快向觀世音菩薩頂禮!

    (於是蔡生在侍者的引領下前去觀世音菩薩座

    前頂禮跪拜,在跪拜當時,觀世音菩薩又以神

    通力將娑婆世界前來的人變得清淨莊嚴與兜率

    淨土的天人沒有兩樣,這是觀世音菩薩廣大慈

    悲表現。蔡生看到兜率淨土一片祥和之氣,而

    想起娑婆世界大道常有紛爭。)

蔡生曰:請示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何娑婆世界道

    門常有紛爭。

觀世音菩薩曰:道門紛爭是必然的,如人有習俗、種族

    、地域的不同,團體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的現象,教化有因緣、智慧的差別,所以才

    會產生紛爭的矛盾。但弘法者如以壓迫性、勉

    強性、主觀性去引導別人,皆失去儒家的中庸

    與佛家的中道及道家的中和,失去中庸、中道

    、中和真理即沒有平等與圓滿。

    須知佛陀未成道前,印度是充滿著階級制度,

    如婆羅門族是從事僧侶,剎帝利族是從事國家

    政治及軍事大權,吠舍族是從事農、工、商的

    平民,首陀羅族是從事奴隸工作。此種不平等

    的制度到了佛陀弘法時期才全面改革,因此佛

    陀弟子中就有從事奴隸工作的首陀羅族-優波

    離,他能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最後還修成羅漢

    果位,這是佛陀慈悲平等,無所不在的表現,

    也是圓滿圓融的象徵,所以佛法的流傳經過二

    千多年,至今仍屹立不搖就是這個原因。

    由此可知佛法是廣大無邊的,如果世人只以管

    中窺豹的見識或以瓠瓢測海的見解去橫量佛法

    的話,豈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

    因此辦道之人必須時時精進的,因為辦道與修

    道不同,修道有許多門路可行,如念佛、參禪

    、守戒或行功立德福慧雙修,但辦道者即不同

    ,辦道者是處在修道者的前端,是引導眾生邁

    向光明的正途,因此成功的辦道者除了必須德

    行兼備之外,尚要時時精進自修,這樣才能引

    導各種不同心向的眾生,了解修道的好處,否

    則每天高呼口號「修道好!修道好!」到底好

    在何處,如果說不出所以然來,那麼眾生何能

    信服,反之,如果辦道之人能將善惡與幸福、

    因果與命運、精神與物質、有我與無我,以上

    這些人生的切身問題,緊密相關的原則,相輔

    相成的定義,一一分析給眾生了解,那麼他們

    會斷疑生信、自修自度、利他無我的自我鞭策

    自己,否則只喊口號、標謗自己,皆是於道無

    補,更會造成眾生的盲目與衝突。

    須知佛法平等,人人可得、人人可修,只是無

    緣之人、不信之人,才無法親近佛法,聽聞佛

    理。

    就以擺在商店物品為比喻吧!只要是有錢的人

    、看到的人、想要的人,都可以去買。佛法也

    是一樣,末法以來,已經大開普度之門,在弘

    法上萬教齊發,他們的目的都在弘法利生、普

    度眾生;他們的作為都是善意的,他們的旨意

    都是慈悲的,只是世人不知珍惜而已。

蔡生曰:方才菩薩談到「有我與無我」這個問題,愚徒

    覺得甚為深奧,能否請 菩薩慈悲開示好馮?

觀世音菩薩曰:肉體的我,是四大假合(水、火、風、

    土),我心的我,是六塵(色、聲、香、味、

    觸、法)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的接觸。肉體的四大假合,隨著生死的變遷,

    必將分散;我心的我,就像石頭與石頭撞擊的

    火花,水與水衝激的波浪,也就是我執與外緣

    的感觸,形成我心的迷妄與執著,所以佛陀在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個原理,這怎麼說呢

    ?以最簡單的原理來解說好了,到底昨晚的我

    是我呢?還是早上的我是我;是下午的我是我

    呢?還是晚上的我是我;是高興的我是我呢?

    還是痛苦的我是我。由此可知「有我」是無常

    的,「我執」是迷妄的,也是業識與外緣和合

    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業力」。

    「無我」就不同了,「無我」是以了悟解脫為

    心,以宇宙一體為我,知道身體是無常的,我

    心我執也是無常的,它是生滅流轉的,因此「

    無我」是以不執為心,不住為性,也就是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應無所住」,如何「而生其心」,我想

    還有許多修道人不能了解。一、「應無所住」

    是靜,「而生其心」是動,其義也就是動靜自

    如,活潑玲瓏,因此佛法是非動非靜,靜者靜

    其慾念,動者動其佛性二、「應無所住」是我

    心不執著一定處所,不固執我見、我慢,放開

    心懷,何處不是西方。「而生而心」是我心如

    佛心流泉,毫無滯礙,道在我心,佛在我性,

    圓融十方,此地即是極樂。

蔡生曰:感謝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開示解析,弟子

    受益無窮。

濟佛曰:賢徒快向菩薩拜辭吧!

    (蔡生又在觀世音菩薩座前跪拜頂禮。濟佛帶

    蔡生返回南贍部洲臺中聖天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fuder 的頭像
    myfuder

    積德改命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