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史》記載了兩則善待百姓得福報的故事。金朝的趙重福,擔任滄州的鹽務副使。遇到饑年,百姓用滷水煮鹽,賣錢,來換取食物。鹽務官往往把這些百姓杖殺。趙重福說:「寧願使(我的鹽產量)政績考核不能通過,(我也)不忍殺百姓。」
一年任期滿,鹽產量政績考核時,要對趙重福降官,尚書右丞「完顏匡」等大臣知道了趙重福不忍殺百姓的事,就用這年的鹽產量少為理由,減輕了對趙重福的處罰,讓趙重福改任「織染署令」的職務。
貞祐三年,趙重福在河間府為官期間,河間府被宋軍包圍。當時,河間府的金軍兵力少,大多是羸疾的士兵,不能勝任作戰。然而,趙重福卻因德政善行得到了上天的護佑,正好碰到下雨,久久不能停雨,宋軍只好解圍而去。趙重福就免遭兵敗被殺的厄運了。
傅慎微,在金朝為官,頗有善跡。
陝西發生大旱災,餓死了十分之七、八的百姓,金朝派傅慎微視察京兆、鄜延、環慶三個地區。傅慎微就徵集了二十多萬石糧食,設立「養濟院」供給饑民飯食,靠此保全活下來的百姓很多。
傅慎微改任「京兆尹」、「陝西諸路轉運使」的官。他復修了灌渠,來灌溉農田,徵集百姓耕種,採用借給百姓耕牛、種子的方法來接濟百姓,百姓賴以受益。
傅慎微善待百姓,得了善報,在大定初年,升任禮部尚書的高官,還獲得了編輯國史的榮耀,活了七十六歲。
趙重福不忍殺百姓,傅慎微保全百姓,都得到了福報,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這是善惡有報的天理決定的,非人力所能為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