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陰星君 降 93年1月3日
第二十三章 慈化
在宋神宗年間,於太湖地方,有官員龔生,少年得志,體恤民困,能以身作則,倡導地方富者肯施、貧者勤奮,無論身份、不分地位,儉樸廉謙,乃做為太湖之準則。
龔生執掌太湖數年之間,尤於苦心倡導並積極引 領,身教更重於言教,竟能潛移默化中,讓所轄區內,貧富差距拉進,並進化為均富之社會,因富者不驕奢能慈悲喜捨,而貧者吃苦耐勞,積極勤奮,方能形成地方 之繁榮景象,而此皆歸功於龔生,慈悲普化地方身體力行之效應,何以龔生能有如此精神?為地方促進繁榮。
乃因其自幼多病苦,曾受觀音大士所指引,並予 加持夢醒後,乃發奮圖強,終在不懈不怠學習中能少年得志,又因潛研三教真理聖書,乃悟知欲扭轉先天命格,必須精進,包括布施及改變心性,予生活習慣中,讓 自身勞動,使生活儉樸,「見人之飢如己之飢、見人之溺如己之溺」;是以,龔生自從上任以來,積極以身示教,創造地方均富之繁榮現象,當然也要大眾之助,而 後方能形成共鳴。
如若富者吝於布施,而貧者不知精進勤奮,那樣的社會,正是貧富差距大,而富者永遠不超過三代,因好逸惡勞之故,有時甚至形成均貧社會,因為貧富皆不肯用心改進。
深願慈悲喜捨,貧者勤奮,富者捨得,無論貧富勤修身養性、六事精進,而能超凡入聖,回歸本位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