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陰星君                92年6月7日

詩曰:懷才不遇志難揚。萬古明燈運不彰。

列國周遊無用日。恆常樂道德流芳。

第一章  懷才不遇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周靈 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研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正當春秋亂世,孔子誕辰為襄公二十二年周曆十月二十七 日,即今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換算陽曆為九月二十八日,因為他一生集中華文化之大成,並且承先啟後,留澤萬古,國人為尊崇他,遂訂《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 師節】。

孔子三歲喪父,及長身高九尺六寸,十九歲娶妻丌官氏;二十歲生子名鯉,字伯魚,鯉生伋,字子思;二十四歲喪母,七十歲喪子;幸有子思作中庸,紹述孔門心法。四十六歲問禮於老子。孔子自幼家貧,先後替貴族管理過倉庫出納,放過牛羊,非常盡責稱職。

孔子五十一歲時,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之後,四方皆引以為模範,而後被升為司空;五十四歲任大司寇,協理魯國國政,孔子才參與國政三個月,便將所學發揮至璀燦的一頁。

‧在文治方面,達到【商賈不欺、男女有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大同理想世界;

‧在武事方面,他協助國君不費一兵一卒之力,讓一起會盟在夾谷的齊景公,雖有事先預謀,孔子大義凜然的嚴詞下,歸還魯國的侵地,並且使魯國君臣皆平安歸來。

孔子又能不畏五桓惡勢力,毅然決然肅清惡黨,削除三家都吧的兵力,遵從制,奠定君威,不料敵國懼其能,權臣忌其才,交相挑撥,迫使孔子去魯。

孔子五十五歲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其間適衛、過 宋、困匡、厄於陳蔡,再由衛返國,計有十四年,皆不得志,感嘆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鳥獸不可與同群」,卻又熱衷於弘道、行道。後來有魯哀公、季康子以幣 恭迎孔子回國,孔子始回魯,當時已是六十八高齡。歸國後,哀公視孔子為國策顧問,常前往問政於孔子,但從未真正重用孔子,然而孔子亦以君子樂道不求於仕之 心懷,盡所學相授。隨後盡一生所學,利用有生之年,專心著述整理古文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以留言載道,為中華民族傳承德澤不朽。

反觀現代眾生愚迷,每每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之事,便有喪志心灰,甚而輕視難得之人身,自尋短見。昔之孔子十四年弘道不得志,甚至數次面臨性命攸關且險些喪命,皆能從容有自信,更堅毅揚道心志,如今眾生於能於才,未達孔夫子之千萬分之一,卻每遇小事而心灰意冷,實有不該。

願世人明白孔夫子之所以為【至聖先師】,乃其弘道、行道之心不變,更於(傳道、授業、解惑),並且能夠因材施教而有教無類,只因為孔夫子之德性能力卓越超群,「以不可為而為之」,依循禮義而不苟,導致聖道難以弘揚,卻因終身不變其志,方使名流千古、德澤萬世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fuder 的頭像
    myfuder

    積德改命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