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7.佛教小故事 (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阿羅漢。然而,人人心中一桿秤,如何才能稱作是阿羅漢呢?人們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也難以進行定性定量的衡量,所以,佛教史上便留下了許多冒充阿羅漢的故事,並對佛教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是人的精神疲勞時自然產生的一種生理需求,但佛教卻把睡眠看作是妨礙修道的因素之一。有一個故事反映了佛教對待睡眠的這種態度。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提倡四大皆空,目的是要使人身心都能得到超脫,不為俗務所累。然而要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首先遇到的困難便是對身體的愛著。人只有一具肉身,死後便將化作泥土,誰不會對之加以細心的照料呢?然而,對佛教來說,這種細心的愛著正是障道的因緣,使人不能得到解脫。下面便有兩個講述身愛的故事。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蜜多另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流傳下來,是他投一位耆那教徒為師的故事,故事本身表明了佛陀蜜多弘傳佛教的機動手法。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提倡四大皆空,目的是要使人身心都能得到超脫,不為俗務所累。然而要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首先遇到的困難便是對身體的愛著。人只有一具肉身,死後便將化作泥土,誰不會對之加以細心的照料呢?然而,對佛教來說,這種細心的愛著正是障道的因緣,使人不能得到解脫。下面便有兩個講述身愛的故事。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蜜多是印度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大德,中國禪宗將之奉為西天第九祖,天台宗亦以之為自家的印度祖師。據說此人修行功力極為深厚,傳法佈道經常是隨機而發,富於變化,不拘一格。他的這類故事有許多流傳下來,其中之一例是他法化某位印度國王的事情。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古印度摩突羅國,生活著一戶姓毬多的富貴人家。家裡有三個兒子,小兒子名叫優婆毬多,性格柔順,心地仁慈,卻又聰明智慧,胸襟闊達。當他長到十二歲時,便熟練地掌握了市場經營之術,開了一家花店,薄利廣銷,贏得許多主顧。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氏國王旃檀罽暱吒信奉佛教,是佛教的一位護法王。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一旦有了地位、權勢、名氣,除了極少數者能不為所動,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之外,大多數人便會心存傲慢,不思進取,更上層樓,轉而追求淫樂,貪圖享受。然而,許多佛教僧侶並不如此,無論他們的道行如何高,名氣如何大,都仍然是虛懷若穀,繼續從事其平凡的事業。有的甚至更為過分,反而去做一些更為低賤的事情。達摩蜜多就是如此。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旃檀罽暱吒王統治月氏國時,在其西邊也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國家安息。安息國王性情殘暴,窮兵黷武,經常進行侵略戰爭。有一次,他統帥大兵,向月氏國發動了軍事進攻,遭到月氏國的強烈反擊。結果據說有九億安息人被殺,安息王狼狽逃竄。戰爭結束之後,月氏國王召集群臣說:「這場戰爭我們取得了絕對勝利,殺死安息國兵九億人,我因而犯了殺業,罪孽深重。不知這樣的罪孽能否消除?」大臣們回答說:「大王啊,你一戰之內殺人九億,罪孽太深,恐怕是難以消除了。」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馬鳴皈依佛教的原因,佛教史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受富那奢的感化,另一說是受脅尊者的感化。細推起來,當以後一說法為準。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鳴是佛教史上的聞名人物,精通佛典自不待言,文學創作也是他的拿手好戲。然而,「馬鳴」卻不是他的真實姓名,而是人們送給他的雅號。其真名實姓是什麼,早已不為人們所知了。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鳴的名字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他是印度有名的劇作家、音樂演奏家,又是佛教傳記文學的巨匠、《佛所行贊》的作者,是一位名聲顯赫的佛教僧侶。然而,馬鳴年輕的時候卻是一位婆羅門教學者,智慧超群,才辯絕倫,與人辯論,常如秋風掃落葉,世間罕逢敵手。馬鳴由此自視極高,把人們視作草芥一般,不屑與之為伍。他提出一個論點,認為人乃至萬物都是有我(自在主體)的,開始四處尋找聰明辯達之士論戰交鋒。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鳴出生在中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其信佛出家、博取聲名都是在中印度完成的。但一個突發事件卻使他的命運發生了巨變,他被帶到印度北方,在那裡走過一生極為重要的階段。這一突發事件就是中印度國家與北方月氏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印度曾有位名叫脅尊者的名德比丘,一生為佛教做了好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為什麼叫脅尊者呢?原來,自他少年出家之後,便一直勤於修行,堅持不懈,刻苦程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據說,他一生未曾以脅臥地休息,除遊行傳法之外,不曾解跏跌坐姿。人們推崇他的這種勇猛精神,便賜給他「脅尊者」的雅號。久而久之,其真名實姓倒不為人們所知了。脅尊者的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在佛教歷史上也沒有人能做到這點。為什麼脅尊者能而別人不能呢?為瞭解釋其原因,人們便杜撰出另一個故事來。故事說的是,脅尊者由於舊有的宿業,在母胎中一直呆了六十多年,因而一生下來便是鬢髮斑白的皓皓老者了。六十多歲的人在家還有什麼樂趣呢?因而長者出生之後便想出家,他找到佛陀密多尊者,稽首禮拜,出家修行去了,不久便得到了阿羅漢果。脅尊者心想:自己在母胎中滯留了六十多年,一生時光已經快虛擲完了,因而應在剩餘之年勤奮修習,將六十餘年的損失補回來。於是便廢棄睡眠,脅不著地的修行起來。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印度曾有位名叫脅尊者的名德比丘,一生為佛教做了好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為什麼叫脅尊者呢?原來,自他少年出家之後,便一直勤於修行,堅持不懈,刻苦程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據說,他一生未曾以脅臥地休息,除遊行傳法之外,不曾解跏跌坐姿。人們推崇他的這種勇猛精神,便賜給他「脅尊者」的雅號。久而久之,其真名實姓倒不為人們所知了。脅尊者的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在佛教歷史上也沒有人能做到這點。為什麼脅尊者能而別人不能呢?為瞭解釋其原因,人們便杜撰出另一個故事來。故事說的是,脅尊者由於舊有的宿業,在母胎中一直呆了六十多年,因而一生下來便是鬢髮斑白的皓皓老者了。六十多歲的人在家還有什麼樂趣呢?因而長者出生之後便想出家,他找到佛陀密多尊者,稽首禮拜,出家修行去了,不久便得到了阿羅漢果。脅尊者心想:自己在母胎中滯留了六十多年,一生時光已經快虛擲完了,因而應在剩餘之年勤奮修習,將六十餘年的損失補回來。於是便廢棄睡眠,脅不著地的修行起來。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約在佛陀去世後百年,佛教發展的格局已經出現變化,形成以波吒利弗城為中心的西方系和以毗舍離城為中心的東方系兩大傳教派系,二者對佛教戒律的態度已有所不同。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育王是佛教著名的護法王,在位期間極力支援輔佐佛教,甚至經常在王宮中舉辦法會,請著名僧侶講經說法。但他卻制定一條規矩,不許後宮妃子公開進入講堂,只允許她們在庭幔之後聽法。其原因極為簡單,阿育王還是有些信不過佛教僧侶,怕他們把自己的美人勾引跑了。有一次,阿育王請眾位比丘入宮吃飯,便對其中的一位產生了戒心。那位比丘名叫優波羅,年紀很輕,相貌也不凡,口中自然放出一種蓮花香氣。當阿育王為眾比丘佈置飲食來到優波羅跟前時,聞到優波羅口中放出的蓮花香味,立即懷疑他圖謀不軌,想要勾引自己的宮妃,便命令他前去漱口。但漱口之後,香氣反而更濃了。阿育王問其所以,優波羅回答說是自己前世積善修行的結果。阿育王立即對之表示了敬意,但防範之心也因此更重了,將原來的規定又向宮中殯妃重新申明了一次。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育王敬重佛法,凡是出家的僧侶,不論其年紀大小,德行高低,總是遇上便拜,極其虔誠。大臣耶舍對此表示不滿,私下對人說:「大王一統全印度,位至至尊,名動天下,應該自重才對,怎能隨便對人施禮呢?對於那些有名氣的大德比丘施禮也就是了,何必又向小沙彌們致敬呢?也太輕賤自己了。」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阿育王的時代,由於他的大力支持,佛教在印度迅速傳播開來,發展勢頭很猛。這便引起了印度傳統婆羅門教的嫉妒與仇恨。有一次,婆羅門教士彙集到一起,選出五百名精通吠陀,天文地理無不通達的高士組成代表團,托以勸化阿育王的重任,希望能藉此挽回本教的衰落。五百人中有一位善於變化的婆羅門毛遂自薦,擔任了代表團團長。他對大家說:「你們跟我來吧,我有辦法感化阿育王,讓他供養我婆羅門教。」說完,便帶領眾位婆羅門向阿育王宮走來。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