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教主釋迦牟尼佛 降 九十六年四月十八日
第三十章 禪定【六】
修禪之人,其內心必定沉著穩重,無論外境之順遂或有違逆,皆能處之泰然,縱使突然間獲得傲人之權勢、富貴,亦絲毫不起思欲與喜悅;雖然原本身體健朗,忽然在一夕之間成為重病患者,仍舊無法動搖其向道修身之心志,故此等人已得「真實禪定」。
因為心中非常明白「無常」之原則,心能恆常得獲安穩定靜,成就則在於自己也;而修行者假藉各種方式修習禪定,若不能使內心清淨無染,則容易隨著外境所轉變,雖然能藉一切方法獲得安然自在,因為內心不能清淨之故,因此成就便在於天也。
二十年前,於台中地區,有一位生意人陳某,雖然是從事路邊攤工作,生活卻也過得非常愉悅。查陳某自出社會以來,歷經電子工廠之作業員,亦有電腦維修技術的學習,也擔任過義消,後來轉到經營路邊攤的事業,一路上工作多元化,然而在其心中並無特別的起伏。
對於高薪工作從不貪戀,對於收入較低時亦未曾產生懊惱,旁人從未見過陳某有過愁容或憂鬱。因此,陳某在家庭生活中及在生意上與待人接物之間,皆能充份表現出愉悅心情;遇到較為挑剔的客人時,也從不會產生怨惱,反而能更加要求自己將事情做好。
在某個機緣裡,接觸了佛法,進而親近學佛,而天生聰慧之陳某,在幾次的聽聞佛法理諦後,對於為人處世有了更進一步的標準,從此更加秉持「逆來順受」且「戰戰競競」之精神。
有一次出門,被一輛貨車從後方追撞,造成身體多處骨折及擦傷,並且有顱內出血的情形;經過良醫的診治醫療,挽回一條生命,在病床上待了數個月時間,直到陳某身體逐漸康復後,至此陳某感覺到「世事無常」,乃發心增加對正道正法之三佈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並且對於肇事者亦不予為難,僅對肇事者訴說:「行車要小心,前後要謹慎,左右須留意!」若是一般患者,通常會先說出來的怒言、怨言,在陳某口中是不曾說過的,於內心裡更是未曾想過要罵人,只是坦然面對。
在陳某往後的人生旅途裡,更積極經營生意的同時,日常生活之間,將佛法傳輸到許多的客人身上,潛移默化。查陳某心性之默默修持,以及善行之累積,已達「上品下生」的境界。若能繼續秉持,則有望更進一層。
修禪之人,必須讓本身達到不受外境所左右的工夫,並且在二六時中讓內心當中充滿真實清淨,才能獲得「菩提種子」現前。一切的讀經、唸佛、打坐、研經之修習,僅是要讓修行者藉以達到「禪定」工夫邁進的一種工具而已。
若是修行者在一生當中,只能在打坐的時間當中才能獲得無憂無慮以及法喜充滿,試問打坐後的時間裡,讀經、抄經後的時間裡,面臨家庭問題、人際問題之際,心情思緒是否能夠保持不動搖,並且保持著無喜、無憂、無怨、無悔呢?若是不能,則修行者已經有了甚深之「法障」,法障不去,禪定難尋。
若是為了能夠長期保持法喜、愉悅,而將打坐、讀經、抄經的時間逐漸延增,並且隔絕與眾生之互動;如此之輩,將與群眾生活越離越遠,善緣不但鮮少結造,反而積欠眾生恩德也。
佛法不離世間法,諸佛菩薩不斷的求取出世法的證悟,乃在於為了使世間的眾生能夠隨後依循覺悟,佛菩薩內心早已出離俗世紅塵,而肉身尚須入世度化眾生,使眾生「棄迷向覺」。何以修行者卻僅為一己的法喜,棄眾獨修,真是本末倒置。但法理未明之人仍應深入經藏,圖增智慧,以尋禪定之功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