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穎州的明經(國子監學生)吳躍鳴說,他家鄉的林姓老儒生,是一個正經人。曾在神廟中讀書,廟宇因為寬闊,借住的人很多,林生性情孤傲,與其他人都不理不問。有一天,半夜睡不著,在月下散步,忽然有一位住客來閒聊。林生正感到寂寞,就邀請來客進房間談話,很有情趣,偶然涉及到因果的事,林生說:「聖賢行善,都不是為了貪求什麼而去做的。如果為了貪求什麼而去做,那所做的事雖然也對,那用心就不對了,純粹是人的慾望了。所以佛家種福田的說法,君子是不在意的。」客人說:「先生的話,純粹是儒家學者的道理啊。然而用來要求自己是可以的,用來要求別人就不可以了,用來要求君子還可以,用來要求天下的人那是斷然不可以的。聖人創立言教,是要人行善而已,那不能行善的,就用利誘去引導,不肯行善的,

就用強迫去督促,所以就產生獎勵和懲罰了。能夠因為羨慕獎勵而行善的,聖人只有寬容了,必不會指責他為獎勵而行善啊;能夠因為害怕懲罰而行善的,聖人也是寬容的,必不會指責他為了怕懲罰而行善啊。如果用獎罰使人遵循天理,而又指責羨慕獎勵、害怕懲罰是人的慾望,這樣不用獎罰去勸善,認為是不對,用獎罰去勸善,又認為是不對,人們就不知所措了。何況既然認為羨慕獎勵、害怕懲罰是人的慾望,而又用獎罰去勸善,人們就以為聖人實際上是用人的慾望誘導人民,有這樣的道理嗎?因為天下上等智慧的人少而平凡的人多,所以聖人的獎罰,是為中等以下的人設立的。

佛與儒的宗旨雖然不同,但在教人為善這一點上,意思是一樣的。先生執著董仲舒(漢代思想家)的『謀利計功』的學說,拿來批駁佛家的因果說,要將聖人的獎罰說也批駁嗎?先生只見佛家的勸人佈施,叫做行善,叫做得福,見持齋燒香,叫做行善,叫做得福,不這麼做,就是不行善,必定有罪。於是就認為佛家的因果,完全是迷惑民眾的。而不知佛家所謂的善惡,與儒家沒有不同,所謂的善惡報應,也與儒家沒有不同。」林生心中不以為然,還想再說明自己的想法。就在前仰後合的交談時,天快亮了,客人起身想走,林生堅持挽留,客人忽然挺住不動,原來是廟裡的泥塑判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fuder 的頭像
    myfuder

    積德改命

    myfu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